美国心理的映射
作者:外国文学论文投稿 人气:179 来源: 标签:
现实主义将个性和共性完美结合,这两部电影很好的将美国的社会印象和美国人的个性相结合,以反映社会、反映个体。美国人身上体现着一种自我关注和社会认同感,因此电影的主题、电影的视角、电影关注的人物就成为美国人捕捉自己的载体。黑格尔认为性格是理想艺术表现的真正中心,一个性格之所以引人兴趣是它的完整性,而完整性则“是由于所代表的力量的普遍性与个别人物的特殊性融会在一起,在这种统一中变成本身统一的自己。”[1]
《毕业生》诞生于一个需要反叛精神的时代,因此,它是一部属于时代的影片。我们可以从中看到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青年人的迷茫和反叛,中年人的因循守,以及两代人之间的巨大代沟,另一方面,影片直面青年人成长中的性问题,表现他们对性的渴求和迷茫,从而探讨真正的成长主题,这一点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如果说对青春心理的出色刻画赋予了电影《毕业生》一颗富有人文气息的影像灵魂,那么它对那个时代现实生话的深刻描述则让美国心理尽显眼前。
《美国丽人》将美、孤独、现实社会以黑色幽默的方式简述,让美国人去体验和理解那真实瞬间 。“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看到的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便是美的。”这是车尔尼雪夫斯基对美和生活的描述,影片侧重的是一种美国的社会伦理和人们对此的看法。表现道德伦理问题的现实主义倾向电影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婚姻家庭伦理片,另一类是社会道德伦理片。埃里克松相信中年机从某种程度上是无法避免的,但是也并不是无法克服的。人们可以通过培养“有用感(generatively)”(愿意无条件为他人付出)来克服中年危机,中年危机的根本来源是生命的迷茫,有用感可以最好地帮助一个人找到新的生活目标,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竞争、冷漠、讥讽甚至仇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文明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影响力、感召力。可是发达的背后却暗藏着一个难以忽略的隐忧,物质生活的无限发展却带来精神世界的迷茫困惑。
结语——现实主义背后的期许
“优秀的作品犹如一面照路的镜子,一路上它可以照见蓝色的天空,也可以照见路边的泥塘。读者不应该责备镜子上面的泥塘,而应该责备护路人不应该把水停滞在路上,弄得泥泞难行。”这两部影片在“看透”之后,仍然寄予很多期许,前景的渺茫、生命的解脱似乎是最好的慰藉良药,带着一点点期许,使得“生活更美好”,这才是现实主义的价值吧!
[1]
·上一篇:例谈科学中考实验复习设计策略
·下一篇: 有效学习任务的设计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