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等学府危机管理的现实问题和策略对待
作者: 人气:405 来源: 标签: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现代通信互联技术的发展,以及媒体技术的应用,政府对突发性危机事件和关联事物的管理活动的危机管理变得更加的明朗,企业对于对各种危机情境所进行的动态调整、规划决策和化解处理及员工培训等也更加透明,采取更大的措施在于消除或降低危机所带来的威胁和损失。对于高校而言,高校危机呈现出更多的国际性,小错误的放大效应现象比较突出,尤其在为当今社会,财产损失、人员伤亡和社会影响非常严重
一、大学校园的危机事件类型
我国正处在这个阶段,同时经历着“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结构正发生重大变革,也处在危机事件的多发期。尤其在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政府危机管理变得更为开放透明,我国高校危机跨越了传统组织边界,呈现出更多的国际性,人身安全及健康安全事件、生命安全危及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以及生命安全体系不完善。而据调查,一个国家发展到人均GDP在1000—3000美元时,往往是社会矛盾较为严重的“瓶颈” 时期。大学校园的危机事件不仅构成了对正常教学、管理和师生安全的威胁,而且还会使高校的形象和声誉受到严重的损害,直接影响高校稳定。做好一些安全项目,要有一定的预案管理,尤其在火灾防治工作从严抓,从危机管理体系的角度看,没有系统管理的机制。师生对危机管理的“自救”知识十分贫乏,出现危机事件没有相应的知识应对。高校的常设机构问题,危机管理是临时性质的机构和人员配置情况,没有系统管理形成,更加不利于危机管理的系统化建设和完善过程。另一方面是我国对于大学校园的危机管理相关法律不够健全。一方面是历史原因,我国经历了抗战时期,高校在一段时间影响后,才恢复不久,对于很多问题认识不够,另一方面是高校安全稳定工作的要求往往是以行政命令和工作要求的形式管理的,使得制度不完善,没有制度的刚性、执行的规范性、责任的法定性起到作用。我国现有的部门法《民法通则》、《教育法》、《刑法》等也都没有对学校危机作出明确系统的规定,2002年9月颁布实施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局限于学生自身健康和生命受到伤害的情况,其他类型危机出现后的处理并未涉及。一旦危机事件的处理提升到诉讼程序,就会造成争端起伏,诉讼不止的恶性循环。加强大学校园危机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迫在眉睫。
二、大学校园的危机管理利益关系者
高校危机管理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政府立法、行政机构,高校师生、学生家长、社会团体。分析和识别关键的利益相关者,尤其是他们的相关种益,以及这些利益影响组织运行的方式,采取确定利益相关者的相关的假如与影响方式的存在形式,在面对问题时处理将会更全面和深入。
1、家长学生。家长密切关注高校的动态,在危机管理建设中作为利益相关者中一个重要群体,对高校危机管理建设能够积极主动的响应和支持。吸纳学生家长,让他们作为高校危机管理建设的一个重要群体。学生家长通过这个媒介整合各方面资源,能够把大学校园危机管理与社会团体进行融合。
2、政府立法、行政机构。高等院校是青年的小型社会,储备与创造着国家的科研资源重地,高校师生是高校危机管理的受益者和参与者,聚居着国家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安全直接牵动着国家的安全与稳定,高校的动荡必将引起社会的动乱。高校的稳定是增强政府公信力,不仅保障高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需要他们能作为高校危机管理的参与者,维护社会政治稳定的一个重要方面,高校危机管理的有效运作。可以把人员伤亡、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在一定时间段和程度上能够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健康发展,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发展。
3、社会大众。高校危机管理预警期可以快速的发现高校危机的潜在威胁,提供有关的信息线索;当地企业实体、警方、市民团体、新闻媒体等社会团体与与高校有着关联,正常的工作生http://www.quanyouqikan.com活都或多或少的高校安全直接牵动着社会的安全与稳定,那么高校的危机一样的对社会团体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大学校园危机管理的措施
根据罗伯特•希斯提出的危机管理的“4R模型”,以缩减力(Reduction)、预备力(Readiness)、反应力(Response)、恢复力(Recovery)四个阶段为出发 [31,结合利益相关者的实际需求,提交危机管理专家进行筛选,修订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危机管理的评价指标。
1、加强预防危机管理领导工作。加强预防危机管理应该作为一个常态非编制组织,加强平时训练,组织内部有完整的组织体系规章制度,断完善符合自身特点的危机管理体系,增强危机管理防范意识,充分调动高校辅导员系统作为危机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力量。如果学校没有定期举行校园危机培训及训练,平日无法从模拟演练中测试危机管理小组成员的应变能力,一旦发生危机事件,就无法及时处理,因此建议各高校每学年定期举行校园危机管理培训及模拟训练,针对各种校园危机可能发生的类型,做好预警设计,做好模拟演练。
2、危机管理“联动共同体”组成。高校危机管理需要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政府机构、高校组织机构、高校师生、社会团体了解我国高校危机管理的实际需求。建立“大学城”高校危机管理委员会,获得政府部门、企业实体、当地警方、市民团体和社区及家长的广泛支持,明确各方在危机管理的预防和处理过程中需要承担的角色和职责范围,实行资源共享。如加强高校与家长之间的信息交流措施。对有危机先兆的学生,来访、电话,参与危机管理,学校应与其家长保持联系;将高校危机事件透明化、公开化,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度过危机期,同时还需要建立校园内信息反馈系统,强化大学生党员队伍和干部队伍的教育与建设过程。
3、增强高校危机管理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如何加强对高校进行有序管理,强调系统管理,注重主动防范是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危机管理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国外的危机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执行相比,我国理论和实践研究不够深入,很少有涉及高校突发事件危机管理能力评估方面的研究。学校的防范措施、工作规范和细则、技术性防范能力、日常教育和演练、内部安全以及社区的合作程度。
总之,对于我国高校而言,要加强高校危机管理意识,不断进行广泛深入的调研,增强社会运行的稳定性,作为社会的一个子系统,不能孤立的从事危机管理,不断筛选修订符合我国国情的高校危机管理的评价指标,利用社会平台,定期对校园危机事件工作进行评估,实现资源共享、战略联盟,更好的做好高校危机管理事件。
[1]
·上一篇:从《金瓶梅》看明代城市物质文化的发展
·下一篇: 当今中外哲学教育的现实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