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公共话语空间的新思考文章来自魅力中国杂志论文发表
作者:魅力中国杂志投稿期刊 人气:176 来源: 标签:
一 传媒公共话语空间的特征
首先,传媒公共话语空间具有其公共性的特征,体现出公开化、合法化的原则,而大众传媒本身有着强大的空间延展能力及距离化能力,能借助现代技术将触角延伸至更大的公共空间,是极其理想的公共话语空间。传媒公共话语空间的公共性体现于其内容的公开公共性,即在传媒公共话语空间里讨论的内容都是公开的,且是设计公共利益的普通民众所关心的公共事务内容,对民众的生活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能彰显民生的态度、民生的视野和民生的情怀,能引导民众表述自身的观点与意见,树立其民众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此外,传媒公共话语空间的公共性还体现在其参与群众的公共性,在此摒弃了人民贫富和身份差距,使各式各样职业背景的人群与社会大众均作为自然人平等地参与其中,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意见和建议,各种不同的意见,不管是支持的还是反对的,理性的还是感性的,都在这里得到了自由的表达。其次,传媒公共话语空间具有其对话性的特征,在这个空间里的成员来自不同社会阶层,有着各自不同的立场、利益、观点,他们拥有平等表达自己的意见的权利,他们的意见不应受到任何形势的压制,他们需要围绕某个现象、问题进行对话、交流、沟通、商谈、辩论,最终达成某种共识,对话性使传媒公共话语空间显得更为真实客观,获得更多受众的认同。
二 传媒公共话语空间的构建
政治媒介、商业媒介及公共媒介三种不同的媒介结构并存的状态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媒介结构,公共话语便是公共媒介的核心话语系统,尽管我国媒介已取得较大地进步与发展,但尚未真正实现上述较为理想的媒介结构,我国的传媒是由国家掌控的全民所有制机构,传媒担负着为国家进行舆论宣传的重要功能,加之我国传媒公共性的观点提出得较晚,没有相应的历史传统与制度保障,传媒公共话语的建立需建立在商业的基础之上,传媒公共话语的发展较为缓慢,呈现出政治媒介和商业媒介发展较全,其公共媒介发展不足甚至是缺位的特点。而公共媒介的缺位也意味着媒介公共话语空间的缺失,公共话语空间的缺位,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社会大众的发言权。大众传媒在社会转型时期,应在充分研究社会民主化进程的震荡的基础上,大力推进社会民主化的进程,将构建传媒公共话语空间作为自身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为公共精神和公共意识代言,竭力打造一个给予社会大众自由表达意见的舞台,成为国家权力与公民私权之间对话的平台,代表国家权力话语舆论与公民自发话语舆论的良性互动。运用媒介的力量重构我国社会调节系统,关照并积极介入现实社会,将话语资源开放给广大民众,反映不同阶层的多元利益,给受众提供大量及时、客观地信息,帮助受众建构起正确的认识。构建我国传媒的公共话语空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彰显了我国社会民主化进程以及普通民众参与国家事务、公共事务、维护自身利益对媒介的期待。
三 传媒公共话语空间的拓展
传媒与生具备着大众传播的功能,其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信息双向交流和意见反馈的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愈来越多,而信息的快速传播与人们获取方式的多样性,使得社会与受众对传媒这一角色也有个更高的期待。只有拓展传媒公共话语空间,充分协调各方信息的利益与表达,利用自身的新闻传播工具拓展各类对话渠道,实现权利机构与公众各群体之间、政府与民众的有效沟通和互动,以达成各群体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共识,乃至合作,使广泛的民主参与到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中来,实现双向对称传播,发挥大众传媒的舆论监督功能,使国家的决策得到民众的参与、彰显民众的意见、得到专家的解惑,以提高决策水平与质量,最终推进社会民主的进程,从而为实现和谐社会提供一个更为宽广的话语平台。拓展传媒公共话语空间有着诸多途径,对于电视类的传统传媒而言,可通过民生新闻、公共新闻、电视谈话节目这些形式拓展传媒的公共话语空间。其中,民生新闻涵盖了与普通大众息息相关的新闻资讯,彰显民生的态度、情怀和视野,蕴含着传媒的人本思想与人文关怀。魅力中国杂志论文发表期刊[1]
·上一篇:无限网状结构对拉链法解决地址冲突问题的优化无线互联科技
·下一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杂志论矿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问题和控制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