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写作指导,发表文章,医学论文发表,教育职称论文,杂志期刊投稿,经济杂志,文学艺术期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百科 > >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杂志论矿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问题和控制办法

作者: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杂志论文发表     人气:175     来源:http://www.qyqikan.com/web_show.asp?id=2096     标签:
【摘要】近年来,我国工业技术的增多,矿区建筑也在增多,出现的问题也在增多,本文对矿区建筑工程施工技术问题进行认识,并采取控制措施。
【关键词】矿区建筑  工程 施工技术
一、矿区建筑工程颗粒颗粒级配和塑性指数
在煤矿施工技术管理中,对于地基的勘探还要有相关的准备工作,需要收集该地区相关的地形、地质、水文和交通情况的资料,其中包括当地的地下水发育情况测试,根据不同岩石结构选择不同的承载基础。充分了解周边的建筑物情况,对于有文物保护的地区,要及时在勘察资料中体现出来。岩土中我们对土的性质有相关的要求和规定,土的类型决定了该地区地基的承载能力,土样的检测也是煤矿排土场岩土勘察中最为主要的任务。
一般规定土按照颗粒颗粒级配和塑性指数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个类型:
1 碎石土:在所有土质中颗粒直径大于2mm的颗粒的数量占总量50%及以上的土质;
2 砂  土:在所有土质中颗粒直径大于2mm的颗粒的数量占总量的不到50%且颗粒直径大于0.05mm的颗粒数量超过总数量的50%的土;
3 粉  土:颗粒直径大于0.05mm的颗粒数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塑性指数Ip≤10的土;
4 粘性土:颗粒直径大于0.05mm的颗粒总量不超过总质量的50%,且塑性指数Ip>10的土;
                   粉质粘土:塑性指数Ip>10,且Ip≤17的土;
其中: 粘性土
        粘    土:塑性指数Ip>17的土;
 
塑  限(WP):粘性土由固态转变到塑态的界限含水量,称为塑限(wP);
液  限(WL):粘性土由塑态转变到流态的界限含水量,称为液限(wL);
塑性指数(IP):由于粘性土的可塑性是含水量介于液限与塑限之间表现出来的,故粘性土可塑性的强弱可由这两个稠度界限的差值大小反映,此差值称为塑性指数IP
即:IP= WL- WP
液性指数(IL):判别自然界中粘性土的稠度状态,通常采用液性指数(IL)。
IL= (W-WP) / (WL-WP)
液性指数IL
IL≤0
0<IL≤0.25
0.25<IL≤0.75
0.75<IL≤1.00
IL>1.00
稠度状态
坚  硬
硬  塑
可  塑
软  塑
流  塑
 
在验证岩土中的承载能力时,最重要的参数就是土的颗粒级配以及上述的相关指数,我们通过大量的试验最终得出当土质中的土样颗粒级配的相关曲线,这个曲线的趋势处于比较平缓时,说明在土样中的土质颗粒大小大体相同,级配良好,较为密实,比较适合在该土质之间夯实,并埋设地基基础。当土样中的土质颗粒级配曲线呈现较陡的情况,说明土质的颗粒大小差别较大,颗粒之间存在很大的空隙,也极易容易导致地下水渗入,不宜直接夯实作为基础。
1.坚硬岩层:这类岩石没有经过风化,十分坚硬,可以作为地基承载。一般开凿方式选用爆破,在敲击下会有清脆的回应,常见于玄武岩,石英岩等;
2.较硬岩层:这类岩层极易发生碎裂,经过长年的风化,表现为脆性,常见于石灰岩、钙质岩等;
3.软质岩:这类岩层在硬度上极其不稳定,易击碎,浸水后用手就可以分开。甚至不需要遇水就有坍落的现象发生,这类岩层不易作为持力层使用。
在了解了岩层硬度的划分后就可以根据当地的地质情况,综合当地雨水和地下水发育情况,合理选择适合的岩层作为承载层,以及选定合理的地基基础。
二、煤矿施工中通风系统的问题处理
在煤矿施工中,巷道的送风口和回风口是通风系统的关键部位。采用的是双层百叶风口进行侧送风,双层百叶风口一般安装于管道或侧墙上作侧送风口。双层百叶风口有两层可调节角度的活动叶片,短叶片用于调节送风气流的扩散角,也可用于改变气流的方向。而调节长叶片可以使送风气流贴附顶棚或下倾一定的角度(当送暖风时)。双层百叶风口的外层叶片或单层百叶风口的叶片可以平行于长边,也可以平行于短边。双层百叶风口具有两层相互垂直页片调节水平和垂直页片的角度,调整气流扩散面,以改变射程,风口的外框宽度有宽边框和窄边框两种。双层百叶风口的特点是:双层可调叶片,可得到不同的送风距离和不同扩散角;可作为送风口;可选铝质或铁质制作;可与调节阀配合使用。结构内部吊顶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了两个大回风口,另外设计的大厦的每个房间中分别采用了一个小型热泵系统机组,用于冬季向房间供热,夏季向房间供冷。不过,笔者认为这样做初次投入大,不经济,且不能达到节能的目的。应采用半集中式风机盘管加新风的空调系统,初次投入不大且能减少能量的消耗.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杂志文章

[1]

·上一篇:传媒公共话语空间的新思考文章来自魅力中国杂志论文发表
·下一篇: 铸造技术类钢制压力容器消除应力热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