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写作指导,发表文章,医学论文发表,教育职称论文,杂志期刊投稿,经济杂志,文学艺术期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百科 > >

初中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探讨

作者:教育职称论文发表网     人气:182     来源:     标签:
心理教学,对于任何人任何时代任何阶段的心理问题都要值得关注,才能让人得到健康快乐的成长,尤其是近年来,心理问题不单单是在大人,现在初中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比较严重,本文将探讨在在学习动机激发方面,首先改进课程设计。教学内容从《生命·生活与安全》书本上的内容转移为积极心理学系列课程,致力于挖掘并使学生意识到自己身上已具有的正面发展的资源,并指导联系发展这些资源的方法。主要包括积极心理学入门、积极情绪、积极关系和积极自我。比起书上的内容,学生对正面积极的内容更加有兴趣,也非常乐于能够以更加积极的视角来看待自己和现在的生活。比如在积极自我单元中《拉近幸福的优势》课题中,通过《青少年优势调查》(生活中典型场景陈述句)施测,优势和劣势的对比,劣势的重新看待,学生有较深刻的感受。根据调查,很多学生在“我印象最深的一节心理课”调查上写到这一节课,写道“突然发现我也挺棒的”,“以前觉得自己缺点那么多,优点都微不足道,现在发现优点也挺多的”……因为提升了自我评价,学生的学习动机明显加强,非常带劲儿。
但是,对于学生整体的正面发展而言,这样的效果还是非常不够。首先,在内容上还是非常理论和抽象,稍显不深入生活;其次一旦涉及到承担责任、换位思考等话题,学生的抵触阻抗明显增加,学习动机也弱了,注意力集中度等都有明显下降。在这些课堂中学习的生成效应(与其告诉学生结论,让学生生成自己的结论能促进其学习)、多媒体效应(以言语、视觉和多媒体呈现的信息,与用单一媒体呈现相比,能使学习者头脑中构建起更为丰富的表征)、故事和样例效应(与说教性的事实和抽象的原理相比,故事、样例和案例更能让人记住)的效果就比较明显。
有说教嫌疑的课堂内容,需要精心组织,充分与生活联系。从课件(包括视频、图片和动画等),课堂活动,事例等各方面刺激学生认知结构的改变,促进新的体验感受生成。同时,还需要保持评价的开放性,确保心理课尊重平等的气氛:结论不是唯一的,以心理课作为平台分享自己的观点,倾听他人的观点,拓展自己看世界看生活的角度,丰富生活经验。
在大多数情况下,通过课堂活动调动起学生的参与动机后,还涉及如何参与的问题。比如学生对接下来的活动很感兴趣,七嘴八舌已经开始议论了。此时突然强硬的组织会极大打击学生积极性,也不利于我反思自己语言表达方面的清晰性。
比如,两个最容易失控的环节之一:活动。在暖身活动或主题活动阶段,对于活动的规则以及注意事项(尤其是时间限制)常常交代不清楚,导致学生在活动中不知所措而导致课堂场面失控。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 长句尽量拆成表意明确单一的短句,并在呈现时用加粗或不同颜色字体强调;2. 按照一定的顺序组织短句,表达具有时间或程序上的逻辑性可以帮助学生理解;3. 尽量提供图片、视频和示意图等可以代替语言的清晰简明的方式呈现;4. 养成学生“先听清,后行动”的良好心理课习惯。
另外,另一个容易指控的环节:讨论。在这个阶段中,教师也应该做到通过清晰合理设定问题来达到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效果。提问遵循目的明确,层层启发的原则。先就现象的客观事实的内容进行提问,再挖掘深层次的东西,从而不断地引导。问题的表达也需要参考表达活动规则时的几点,力求更清晰把课堂任务呈现给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明白他们需要做什么,怎么做。
在课堂中,常常有尊重学生分享意愿和强化学生学习效果的冲突,在二者的犹疑之间,教师容易做出显得“不行就算了”等不够坚定明确的指示。教师很担忧在同学的暴露会给学生带来不可预知的伤害,比如让该学生成为同学们嘲笑的对象……而如果不做分享,学生很难练习采择他人的观点,理解他人的感受;其次,心理课作为一个针对团体的课又达不到反馈学习效果的作用;并且,也不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对于这一点,加强生生对话非常有必要。学生在小组内与他人观点碰撞,练习观点采择和换位思考,而分享活动中作为小组意见来发表就提供了合适的距离,不致同学们对个体本人有不当的评价。当然,对于自我意识、家庭关系、核心价值观和成长经历等更为私密的话题,可以采用更有针对性的分享活动,比如“我有 一个秘密”(不由提供者本人分享,而由随机抽取的同学当作自己的经历来分享。)合适的可供学生在生活中观察和实践的任务,可以帮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修通和求证课堂中学到的观念。
 

[1]

·上一篇:中国校外教育杂志的几点建议和思考
·下一篇: 例谈科学中考实验复习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