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中的突出问题
作者:经济论文发表官方网 人气:179 来源: 标签:
(一)普遍性问题
我国两化融合存在一些普遍性问题:第一,从政府层面来看,两化融合任务艰巨,推进和发展的手段不多。政府是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可以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示范带动等方式推动融合进程。尤其是政策引导与资金扶持具有明显效果,可以引导企业主动开展信息化建设,但目前信息化建设能够争取到的资金十分有限,因此政府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推动作用并不明显。第二,从企业自身层面来看,多数企业处于两化融合的初级阶段,推进融合的难度很大。企业是两化融合的主体,本应引领各方力量积极开展企业信息化建设,然而多数企业的管理层对信息化的涵义不明或不够重视,尚未真正明白两化融合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因此很多企业不愿意专注信息化工作、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导致真正的两化融合成绩很少。第三,从信息技术发展的层面来看,相对其它行业的企业,工业企业的价值链最为复杂,因此工业企业的信息化应用也十分复杂,并且具有很强的个性。因此,目前,全球还没有一家信息化厂商可以为工业企业提供完整的信息化、自动化解决方案。第四,从两化融合软环境层面来看,信息化发展软环境不完善,信息化推进的长效机制有待制定。受城市发展水平、居民收入水平、企业发展理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信息化专业人才往往多在北、上、广等大城市。如果企业自己培训这些人才,则成本太高、周期太长,也不合适。因此,信息化专业人才匮乏成为制约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制约。
(二)地域、行业差异导致的特殊问题
行业的特点不同导致各个行业在两化融合的过程中可能面临特殊的困难与问题。如冶金行业中有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行业涉及采掘、冶炼、加工等流程,生产线长、过程也非常复杂,加上大多数企业身处偏远山区,信息蔽塞、交通不便,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低、推进阻力很大,信息化实施难度要远远大于其他传统行业。又如化工行业,众所周知石油和化学工业是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其能源年消费量占我国年消费总量的约15%,三废排放也位于各行业前列,且与国际水平相比差距很大。另外部分行业如机械制造、钢铁等,过程性强、离散型强,在信息化应用的初步阶段信息资源比较分散,基本上各自为战,信息孤岛、信息鸿沟的现象比较明显,与在工业生产中实现管控衔接、产销一体、“业财无缝”仍有较大差距。
地域的差异也使两化融合面临不同的问题,具有不同的发展优势。青藏高原地区的两化融合有自己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青海省信息化建设相比于内地省份有其特有的难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主观方面,由于地理上的特殊性,科技文化的发展相对封闭,现代教育发展起步晚,教育基础薄弱,不仅仅是在信息化技术方面缺乏高端人才,普通百姓的信息化意识以及信息化技能都普遍欠缺;客观方面,地广人稀以及农牧区城镇化建设滞后造成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高、使用密度低的矛盾,信息化基础设施资源很难得到充分利用,导致经济效益低下。
[1]
·上一篇:论郁达夫作品中的颓废和感伤
·下一篇: 员工股权激励与企业管理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