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劳动合同法的解读窥探企业管理的提高策略
《劳动合同法修正案》自实施以来备受社会各界的关注,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有关规定,人保部第21次部务会审议通过了《劳务派遣暂行规定》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劳务派遣、劳务外包、人事代理等相关概念和操作的具体区别?如何理解同工同酬?如何理解劳务派遣三性岗位?辅助性岗位如何确定?随着《社会保险法》、《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劳动争议司法解释(四)》等法律法规政策的持续出台,出现了许多新类型的劳动争议案件,不论是在收入分配方面,抑或是集体协商方面,还是最低工资标准,乃至社会保险,其各项争议风起云涌,在这一形势下,企业只有实现精细化管理,摒弃传统的随便式管理、粗放式管理、传统式地管理,才能进行合法有效地调岗调薪,规避由于劳动者的失职及违纪现象给企业带来利益上的损害,避免用工风险,保全企业的管理权威。
一)最新法律法规与《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劳动合同法修改决定》权威解读
1.《劳务派遣暂行规定》、《劳务派遣行政许可管理办法》重点内容解读与实务操作;
2.《劳动合同法修正案》、《最高人民法院劳动争议司法解释四》重点内容解读与实务操作;
3.《特殊工时管理规定》、《女职工劳动保护特别规定》及《工伤保险条例》修正案重点解读;
4.劳务派遣用工模式有何利弊?派遣用工制度该如何过渡?被派遣工的权益又如何保障?
5.劳务派遣合作协议必须注意的风险细节?新法下劳务派遣面临的主要风险有哪些?
6. 派遣工“第三签”时,能否要求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7. 哪些岗位可以使用派遣工,辅助性、临时性、替代性如何理解与操作?
8. 新规定对于同工同酬提出哪些新要求,如何规避同工同酬风险?
9. 采用劳务派遣用工方式,能否异地参保?
10.用工单位如何行使派遣工的退还或退换权?怎样规定派遣员工的辞职程序和离职责任?
11.如何处理违反用工单位规章制度的派遣员工?如何应对派遣合作争议和劳动争议?
12.部分劳务公司很可能面临关闭停业,原来的派遣工的劳动关系如何处理?
13.业务外包与劳务派遣的本质区别?多元化用工方式的选择与风险防范;
14.如何从岗位分析的角度出发来确定合同制职工、非全日制职工、劳务用工的配备比例,实现在某一类岗位上的组合用工模式?
15.新法下劳务派遣中经济补偿金如何分摊?用工单位如何追究派遣员工的损失赔偿责任?
(二)新法下企业劳动用工管理法律风险防范与应对策略
风险一:招聘入职与就业歧视风险防范
1.如何预防劳动者的应聘欺诈,如何证明劳动者的欺诈?
2.招用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人员,应注意哪些细节问题?
3.招用待岗、内退、停薪留职人员、实习生、大四实习生、见习生应注意的细节问题?
4.如何避免就业歧视风险? 5.招聘时告知义务的履行与注意事项;
6.录用通知书操作中的法律风险防范; 7.招聘时收取押金等的风险。
风险二:事实关系存续风险防范
1.什么时间为签订劳动合同的最佳时间? 2.员工拒签合同如何处理?
3.单位因差错未及时签订合同如何处理? 4.合同保管不善有何风险?
5.事实劳动关系的双倍工资保护有时效限制吗?
风险三:劳务关系运用不当风险防范
1.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法律区别何在? 2.劳务关系的主要表现形式;
3.如何判定单位与职工之间的关系是劳动关系还是劳务关系?
4.劳务关系使用中的风险; 5.退休返聘、在校学生工作当中受伤应如何处理?
风险四:试用期运用不当风险防范
1.试用期管理的常见误区; 2.如何界定员工在试用期内不符合录用条件;
3.试用期内,发现员工患病怎么办? 4.试用期内,女职工隐瞒怀孕能解除吗?
5.如何依法延长或顺延试用期的期限? 6.试用期与见习期的区别与运用。
风险五:劳动合同变更风险防范
1.劳动合同变更的主要情形; 2.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如何正确把握?
3.如何通过合同约定避免工作地点、工作内容与劳动报酬变更的风险;
4.单位改制、机构调整能影响劳动合同履行吗?5、合同变更应遵循的原则;
6.违法变更劳动合同将面临的后果; 7.单位如何合法调整员工薪资?
(三)社会保险法
1.用人单位拖欠社保费,有什么法律责任?用人单位不足额缴纳社会保险如何处理?
2.员工不愿意买社保,并与单位签有协议的情况下,该协议是否有效?
3.如果无参保,劳动者因第三方责任产生的医疗费用,能否要求单位报销?
4.企业协助辞职员工骗取失业保险金,有什么法律风险?
5.女职工未婚先孕、未婚生育争议如何处理?
6.怀孕女职工提出长期休假保胎,直至修完产假,该如何协调此问题?
(四)违纪违规问题员工处理明确如何应对劳动者拒绝签收处分、解雇通知书的状况,如何收集问题员工拒绝提交《检讨书》或否认违纪违规事实的相关证据,如何理解严重违反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违纪员工,以及如何确定何时处理较为恰当,如何在《惩罚条例》中描述一般违纪、较重违纪及严重违纪?对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的员工给企业造成的损害应如何判定,对劳动者的兼职行为的判定情况,可否认作严重违纪违规并予以严厉禁止。劳动者就自身的无故旷工行为宣称是被用人单位口头解雇,以此博取仲裁机构的同情支持,企业应采取何种措施避免案件败诉。
[1]
·上一篇:中学数学中“应用难”的办法
·下一篇: 生物教学现状和教学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