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还能读得再深点
作者: 人气:293 来源: 标签:
谁还能读得再深点
梅静
【案例】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赠汪伦》教学片断)
师:小朋友,请看大屏幕,这桃花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桃花潭很大。
生:桃花潭很美,我也想去看看。师:小朋友,请看大屏幕,这桃花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桃花潭很大。
生:桃花潭水碧绿碧绿的,看上去很深。
师:是啊,桃花潭是这么大、这么美、这么深,哪个小组能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读出桃花潭水的深?
于是,学生在朗读“桃花潭水深千尺”时,有了音的高低、轻重的处理,教师作了评价——
对生1:你对诗句有了自己的感悟,读得还行,但你只读出桃花潭水深“十尺”,谁还能读得再深点?
对生2:有进步,你对桃花潭有“百尺深”的感觉了。
对生3:很遗憾,你差点火候,还没有 “千尺深”啊”。
对生4:太棒了,你边读边做动作,声情并茂,你读出“深千尺”的感觉了。
……
【点评】
对于这位教师在本课古诗教学中的朗读指导,许多听课教师提出了“富有创新”、“调动积极性”、“值得提倡”等积极性评价,但我不敢苟同。“但你只读出桃花潭水深“十尺””,“谁还能读得再深点”,教师这样的引导后,这些低年级的学生小手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个别学生也顾不得举手,就“老师,我!老师,我!”喊个不停,课堂进入了一个小小的高潮。表面看来,这样的话语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了学生的竞争意识。但果真有效果?果真学生通过朗读唤起了他的情感体验?没有!仔细分析一下,这样的教学其实是背离新课程精神的。这涉及到以下几个问题:
一、朗读指导的形与神。古诗的朗读自然需要一定的技巧借以准确地传达出内心的情感感受,这是朗读指导中形的问题。但倘若朗读者并没有被文本唤起内心的情感波动,只靠“轻、重、高、低”等技术行为去支撑整个朗读过程,这种朗读情形及其对孩子日后的影响又会怎么样呢?如上面的朗读指导,教师的着眼之处更多地停在技术层面,欠缺的恰恰是神的问题的解决,这种缺乏情感引导的朗读自然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1]
·上一篇:新时期防腐倡廉的相关策略
·下一篇: 从《红楼梦》看各种体育活动给人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