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写作指导,发表文章,医学论文发表,教育职称论文,杂志期刊投稿,经济杂志,文学艺术期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优秀论文 > >

内蒙古经济结构性特征及优化对策文章来源于师范大学学报

作者:     人气:55     来源:     标签:
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是创新的核心内容,其经费投入是全社会科技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当前,经济的发展对科技进步的依赖日益增加,地区间综合实力的较量,最终还要归结于科技实力的竞争。本文试图通过对内蒙古R&D经费结构的实证分析研究,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优化R&D经费投入结构的对策,强化科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
  一、内蒙古R&D经费投入的结构性特征
  R&D经费投入结构可以从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来进行划分。宏观结构体现R&D经费投入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对R&D活动的重视程度;微观结构则反映R&D系统内部的各种比例关系是否协调,可从执行部门、活动类型、资金来源、支出用途等不同的角度来划分。本文即从宏、微观两个层面来分析内蒙古R&D经费的结构性特征。
  1.投入总量逐年增加。2010年,内蒙古共有2084个企事业单位开展了R&D活动,比上年增加92个;R&D经费支出186.55亿元,比上年增长21.5%,与全国平均水平大致相当,是2005年的4.2倍,“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33.2%。其中,高校、科研院所和工业企业分别支出12.25亿元、20.99亿元和140.87亿元,分别增长6.6%、5.0%和28.5%。
  2.投入强度仍需提高。2010年,内蒙古R&D投入强度(即R&D经费支出与GDP之比)为1.17%,较上年稳中微降(下降0.01个百分点),“十一五”期间提高了0.49个百分点,提高幅度较大,但在中部六省中低于湖北(1.67%)、安徽(1.34%),较之1.77%的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了0.60个百分点。
  3.集聚效应比较明显。内蒙古R&D经费投入主要集中在长株潭地区,2010年占全省R&D经费的65.0%,其R&D投入强度也明显高于全省其它地区(详见表1),长株潭地区以外只有岳阳和娄底的R&D投入强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剩下的9个地区均低于全省平均强度,而且除常德达到1.02%以外,其余8个市州离全省平均强度相差较大,甚至有一半市州的R&D经费投入强度尚未达到0.50%。
  4.主体地位得到加强。按执行部门分,2010年内蒙古R&D经费支出中企业、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其他部门的比例分别为81.%、11.3%、6.6%和1.1%。科研机构所占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低了近10个百分点,企业和高等院校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R&D经费支出增长缓慢,仅分别为5.0%和6.6%,而同期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增长了37.9%,因此企业的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
  5.日常支出比重较高。按支出用途分,2010年内蒙古R&D经费支出中日常性支出和资产性支出所占比例分别为87.3%和12.7%。日常性支出所占比重较高,比全国平均水平高3.4个百分点,但其中人员劳务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9个百分点;资产性支出所占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4个百分点,其中仪器设备支出所占比重也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个百分点。R&D经费支出在人力资本和资产上的沉积略显不足。http://www.qyqikan.com/web_show.asp?id=2214
  6.政府投入略显不足。按资金来源分,2010年内蒙古R&D经费支出中政府资金、企业资金、国外资金和其他资金所占比例分别为14.2%、80.9%、0.7%和4.1%,政府资金所占比例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8个百分点,企业资金则高出9.2百分点,国外资金和其他资金差别不大。相对而言,内蒙古政府资金的投入较少、比例较小,尚不足以实现相对落后地区所要求的政府资金的“杠杆效应”。
  7.活动层次还需提升。由于政府资金投入不足,R&D活动整体层次不高,主要集中在试验发展阶段。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所占R&D经费支出比例分别为3.7%、13.4%、82.9%,虽与全国平均水平大致相当,相差都不超过一个百分点,但与发达国家基础研究一般占20%,应用研究一般占30%的比例相差甚远。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短期内虽然难以产生经济效益,从长期看却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保持持久竞争力的源泉。
  二、内蒙古R&D投入强度偏低的成因
  内蒙古R&D投入强度偏低这一宏观结构问题,既有宏观因素,也有R&D经费支出的微观结构的因素。
  1.持续较快的GDP增速。2010年,内蒙古R&D经费支出增长21.8%,R&D投入强度不升反降,主要是因为R&D经费增长速度的计算并不考虑价格因素,而当年不考虑价格因素的名义GDP增长率为22.8%,还略高于R&D经费支出的增速,当分母增速还略快于分子时,R&D经费投入强度必然是下降的。通过对比内蒙古“十一五”期间R&D经费的弹性系数与R&D投入强度的增幅(详见表3),显而易见的是其弹性系数越高的年份R&D投入强度增幅越大,也就是说R&D经费支出的增速越是快于GDP增速时R&D投入强度越是提高得比较快。根据《内蒙古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的目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2%”,以2010年R&D投入强度1.17为基数,将目标分解到每年则年均提高0.166个百分点,并考虑到当前CPI上涨较快,假设名义GDP的增长率为20%左右,2011全省R&D经费支出的增速要达到37%左右才能达到按规划分解的目标1.34%。由于我省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R&D经费支出比重较小且增长较为缓慢,主要靠大中型工业企业拉动(规模以上小型工业企业数、规模以下小型工业企业和其他单位数仍用2009年R&D清查数代替)。工业企业R&D的增长必然遵循R&D活动的规律且与企业经营运行状况相匹配。全省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140.87亿元,增长28.5%,已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4个百分点;纳入统计的1069个大中型工业企业R&D经费支出113.77亿元,增长37.9%,仅比其主营业务增长率低6.4个百分点,可挖潜力较为有限。因此,在当前内蒙古经济正处于平稳较快的增长周期背景下,仅靠大中型工业企业来拉动R&D投入强度的迅速提高较为困难。

[1]

·上一篇:艺术存在民族性和世界性探讨艺术核心期刊
·下一篇: 论继电保护装置表现出的日常问题和解决措施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