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关于核心期刊投稿发表的文章鉴赏
作者: 人气:35 来源: 标签:
政府信用问题的治理构成当前我国社会信用治理的重中之重,这一方面源于政府信用在整个社会信用治理中的标杆性地位,另一方面在于引发政府信用问题的诸多因素相互交织及由此带来的治理困顿。这些交织性因素大体可以分成两类:从政府自身来看,主要有政府责任与能力的失调、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权责不对等、政府的利益化、公权力难以约束;从政府外部看,主要是信息传播的便捷和社会力量的兴起。在新政治生态下,应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与公民社会培育为基本路径,以信息公开和社会参与为切入点来促进我国政府信用问题的治理。 更多还原
我国“一票否决”式地方政府绩效评价起源于1980年代的计划生育工作考核。
1980年,鉴于当时我国人口基数大、整体素质低、居民生育观严重滞后的严峻现实,党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号召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带头实行计划生育。自此而始,地方政府工作评价中的计划生育“一票否决”考核很快在全国推行。之后,各地各级政府逐渐将“一票否决”式评估向其他领域渗透。目前,“一票否决”已经蔓延到综合治理、党风廉政建设、环境保护、安全生产、城市管理、招商引资、信访教育等领域,由“一票否决”式评价引出的荒唐事逐渐出现,并有愈演愈烈之势。
全国人大代表李东辉直言“否决越来越多,工作都很重要,让地方官员无所适从”。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政协副主席俞云波更是用一副对联来批判“一票否决”:“上级压下级,层层加码,马到成功”,“下级骗上级,层层掺水,水到渠成”。
http://www.qyqikan.com/web_show.asp?id=2213
随着各种批评声音的出现,各界也加大了对“一票否决”式绩效评价的研究。
笔者2010年2月17日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的文献,以主题为“一票否决”进行检索,共获得669篇文献。其中真正属于学术性研究的仅有31篇期刊论文、13篇学位论文和2篇会议论文。
这些学术研究也很少对“一票否决”实施中的压力机制、动力机制、深层次的管理逻辑等问题进行探讨,而采用大样本案例为基础进行分类编码研究以发现“一票否决”的得失并找到改进或者终止它的实践与理论依据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
为弥补这种缺憾,笔者采用无干涉、多样本的后实证主义研究方法,对收集到的356个“一票否决”式绩效评价案例进行编码、分类和统计分析,力图发现我国“一票否决”式绩效评价的问题,并找到改进或者放弃它的依据。
一、研究设计
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弄清楚我国“一票否决”式绩效评估在实施30年左右时间内的外扩程度、实施的动力机制、持续的时间范围、否决的主题领域、发生的因果机制等问题。要了解这些方面,个案研究的代表性、普遍性不足,而假定政府管理是线性过程的多样本回归研究又过于死板,不能解释公共行政中的大量非线性行为。
鉴于此,我们决定采用后实证主义的因果机制方式,对“一票否决”案例进行非干涉研究。
(一)后实证主义因果机制的非干涉研究
由于政府管理对象千变万化,不可能出现整齐划一的“线性”管理客体,探究政府管理现象的背后逻辑也不能简单地套用“线性”逻辑。
政府管理现实只能被不完全地了解,研究者只能观察行政管理现实的一部分;要把握政府管理现象背后的本质或规律性,需要在自然情境下,不加人为干涉地收集资料,并从资料所透露的部分现实中去探究政府管理现象背后更具普遍性的因果机理与机制,这就是本文依从的“后实证主义因果机制的非干涉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依次为:案例收集→案例资料追补→案例编码→整合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呈现→“一票否决”因果机制探析→政策建议。
具体如图1所示。
1.案例收集与追补。笔者按照后实证主义和非干涉研究要求,尽量在“自然状态”下收集全国各地政府管理领域各种冠名为“一票否决”的案例。收集的过程为:2010年1月31日-2010年2月16日之间,首先在google搜索引擎上输入“一票否决”初步搜索,共获得11300000条记录,收集前500页的案例,排除重复内容,一共获得356个不同领域的案例。由于从google获得的案例并非每一个都是规范的,资料也不够完全,我们特意对不完整的案例进行了“滚雪球”式的追踪补充资料,最终每一个案例基本上都能达到后实证主义的非干涉研究要求,并能通过它们来探讨一票否决的因果机制。
2.案例编码。笔者按照“一票否决”所具备的基本内容分为否决的主题领域、实施的动力机制、持续的时间范围、外廓程度、实施的程序、实施的地域范围6个方面进行编码,编码,在编码中,“持续的时间范围”、“外廓程度”均是严格按照案例资料的固有内容总结出来的研究选项。“持续的时间范围”主要考察了案例中特定的“一票否决”项目从开始实施到实施结束所持续的时间段。“外廓程度”也来自于案例的原始规定,是指案例中“一票否决”式评价实施的行政管辖范围,由于“一票否决”最早来自于政府领域,将实施范围、实施领域扩展就属于“外廓”行为,我们称之为“外廓程度”。“外廓程度”在行政层级上有两种含义,一是特定层级政府的宏观“块状”管辖范围;二是特定政府的职能部门的“条形”垂直管辖范围。由于“一票否决”式评估还被外廓到了公共企业、事业单位,这些组织的实施范围也属于“外廓”。“实施的动力机制”、“实施的程序”是按照管理学理论所确定的研究项目,这是本文“因果机制”的载体。“实施的动力机制”按照360°利益相关者的方式来设置。“实施的程序”是按照戴明首创的PDCA的管理标准化、科学化的要求所设置的规则。
3.整合统计结果、因果机制。整合统计结果是编码之后的一个关键环节。不同于一般后实证主义的单案例研究,多案例研究强调在多案例甚至广案例的情况下,研究众多案例中的规律性问题,它需要对编码之后的案例、编码项目进行基于案例原始数据的统计分析,这既是一种定量统计,更是一种定性的扩展性统计,它比较重视对案例性质、数据的尊重,尽量从“能看到的问题中看问题”,而非“过度推论”。
[1]
·上一篇:关于大学生在新时期安全教育长效机制措施
·下一篇: 论初中数学时代教学采取分层辅导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