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灵岩乡的退耕还林工作农业核心北京农业刊
作者:北京农业核心投稿文章 人气:161 来源: 标签:核心农业论文发表
灵岩乡位于开江县东北部,距县城23公里,东邻开县,西接新太乡,南与沙坝乡接壤,北接宣汉县,最高海拔1356.6米,最低海拔580米,山脉走势为东北向西南,地势是属低山。普灵路直贯全乡与开县相交,乡村公路数条,村村通公路,交通较方便。全乡共有9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幅员面积100230亩,原有林业用地39270亩,占辖区面积的39.58%,退耕还林后林业用地48370亩,森林覆盖率46.7%。该乡总人口16913人,农业人口16320人,占总人口的96%略多。该乡土地瘠薄,辖区内森林资源丰富,煤炭资源也较为丰富,丰富的木材为煤矿的正常开采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辖区除了林区的木材,农户种的烟叶以及几个小煤矿以外,经济极不发达,多数农民外出务工。林业建设在经济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999年以来,开江县开始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到2006年底,全乡累计退耕还林9100亩,配套荒山造林3500亩。全乡除凉水井村以外,退耕还林覆盖8个村和1个社区,147个小班,134个社,退耕农户3515户,退耕人口13269人。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分别达到95.5%和87.8%。国家对退耕农户的优惠政策按期足额到位。分户卡片,合同,历年以来的退耕还林兑现表等软件资料完整规范;2006年4月本乡顺利通过省级复查。
退耕还林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我国水土流失,地质灾害严重所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目前党中央,国务院启动的七大生态工程当中规模最大,投资最多的一项生态工程。它对于保护和建设基本农田,提高粮食单产,强化能源建设,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起到重要作用。我乡退耕还林工作从1999年试三点,2000年全面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巨大成就促进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林业建设成绩斐然,林业生态建设快速推进,实现了由荒山造林为主的植被恢复向退耕,荒山造林并重的重大转变。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有序,规范,林业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凸现,实现了经济与生态的双赢。具体表现在:
一是加快了国土绿化步伐。全乡新增森林面积12600亩,森林覆盖率已由工程实施前的37.2%提高到46.7%,生态建设已进入“治理大于破坏”的新阶段。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工程区林草覆盖率逐步增加,水土流失减轻,自然灾害发生频率逐年下降。
二是农业生产,农民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退耕还林初期,我乡的“三跑”坡耕地较多,2004年的“9.5”洪灾,2005年的“7.8”洪灾,两次特大洪灾让我乡人们深受其害,有家不能回,有地不能种,灵岩寺村3社由于滑坡地影响,只有3户人未搬离家园,其他农户均已外迁。分水岭村的杨家坡也因为滑坡,有10户人重建家园,全乡受两次洪灾的农户数不胜数。退耕还林以后,生态效益日趋明显,“三跑”耕地栽上了树,优化了现有的土地利用结构,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泥石流,干旱,等自然灾害,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三是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首先退耕还林政策补助实现了农民增收和减负。到2006年底,中央补助资金达 20722500元(含粮食折扣),退耕还林农户户均5895.45元,全乡人均 1269.76 元。同时,退耕还林还相应减免了2005年以前的农户退耕地的农业税。其次是地方经济得到了发展。工程实施使我乡相当一部分农民从传统耕作中解放出来,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多种经营转移。
四是人们对林业的认识发生了质的改变。人们遭受大自然的惩罚,使人们认识到,森林不仅是向社会提供木材,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它对整个生态平衡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与人们的生存息息相关。通过工程实施,全民生态意识明显增强,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
导读:
[1]
·上一篇:财经分析核心论文,低碳消费开展的分析探讨
·下一篇: 2015年发表核心期刊论文的新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