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写作指导,发表文章,医学论文发表,教育职称论文,杂志期刊投稿,经济杂志,文学艺术期刊
当前位置: 首页 > 优秀论文 > >

《论语》复习课 教学设计

作者:课题设计论文发表     人气:566     来源:     标签:学术职称论文投稿
教学目标:
1、知晓《论语》考点的考查类型
2、了解四种类型对应的考试题型
3、掌握基本的答题技巧
教学重点:
根据考试说明,罗列四种可能出现的题型,消除因无知而带来的对《论语》高考的恐惧。
教学难点:
寻找答题规律,拟写尽可能少失分的答案。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上的是《论语》的复习课,6月份的高考,《论语》在阅读中的分值是四分,这是前所未有的。未有过就产生了恐惧。“考什么呀,怎么考啊?”在最近的一次高考信息报告会上,专家强调:复习思路正确,方法得当,可能得高分;不得要领的复习可能就失分,甚至就是个鸭蛋。所以我觉得在复习前非常有必要去猜测高考可能考什么?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这节课我们就探讨三个问题:1、《论语》的高考可能考什么?2、考试的题型可能是什么?3、揣摩如何答题?
 
二:《论语》高考可能考什么?
我们推断出题方向的依据就是考纲,对古诗文这部分设置了10个考查点。
1、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理解
2、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3、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理解
4、文中句子的理解和翻译
5、文中信息的筛选
6、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
7、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况
8、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9、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10、常见古诗文名句名篇的默写
《论语》作为经典,哪个考点肯定要涉及?
(名篇默写应该会涉及到),这一块的复习主要靠同学们通过早晚读去完成。
《论语》更是文化经典,那么考查可能更多注重于思想观点的探究。
综合各方信息,包括一些小道消息,《论语》除了默写,可能还会涉及6、7、8、9这四个考点。
6、文章内容要点的归纳,中心意思的概括
7、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
8、文学作品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鉴赏
9、文章思想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评价
大家通读这四点,看看能不能用六个动词概括考纲的内容。
1         理解。(只针对原文的)
2         鉴赏。
3         评价。(还有我的观点与态度)
鉴赏一般针对表达技巧,理解与评价针对的是思想内容。那么同学们看:
理解与评价的区别在哪里?
 
三:展示三个考点对应的典型题型
1、先来看表达技巧的鉴赏,它可能更多的是放在诗歌里考查。如果要考,那也应该是比较简单的。就如台州市上学期的期末卷。题目是:内容是:问题是:
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台州市期末卷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                     孔子是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的“苦乐观”的?(师读)
这个问题答题的要点是“怎样表述”,从原文看是比喻与夸张。下面请一个同学来读它的参考答案,大家想想该如何规范答题,步骤是什么?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形象的描写和比喻表述安贫乐道的思想。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用夸张的手法写出自己乐以忘忧的心境。
原文,技巧,安贫乐道、乐以忘忧那里来的?是孔子“苦乐观”在文中的解说。
答题:抄回原文,判断技巧,解说观点、、、、、、、
 
2、第二种是 “思想内容的理解”,我们来看看是如何出题的?(这学期做得第一套学普卷)
题目是:内容是:问题是:
阅读《论语》选段,回答下面问题。  学普试卷
①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泰伯》
②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 子路》
③子曰:“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论语 宪问》
④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论语 子张》
根据上面四段文字,请你总结出士应当具有哪些品格?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
答题的要点就是:总结原文,那么原文该如何总结呢?看它给的参考答案
(男生读1、2两点,女生读3、4两点)
①士应当刚强有毅力,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②有知耻之心,能够担负一定的国家使命。③不留恋安逸生活。④勇于献身,在有利可得的时候,往往想到这样做是否符合义的规定。看看,这种题型答题的特点是什么?(叫生回答)
答题:翻译。
严复提出了翻译的三境界,信、达、雅。
信: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随意增减。大阅读的两句翻译就是这个要求。
达:通顺畅达,符合现代汉语表述习惯。
雅:文笔优美,生动传神。
 
6         最后一种题型是思想内容的评价,我们看09年考试说明中的例卷,《论语》的题目是这样出的。
阅读《论语》中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09考试说明例题
(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
……
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现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
1                     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叫生先答)
2                     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
第1题得分是简单的。楚狂与孔子倡导的谦和、礼让相矛盾,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门生。当年孔子与弟子被困于陈蔡之间没有饭吃的时候,他征求过三位弟子对自己所追求的理想的意见。子路持怀疑态度,认为孔子老人家也许还没达到仁、智的境界。子贡肯定孔子之道极高,但因天下不能容,希望孔子稍做改变,与时俱进。颜渊很真诚得说:“天下不容只证明天下人见识浅,天下不容,于师傅是无损的,反倒更能显出您仁人君子的高尚品格。这话说到孔子的心坎去了。
第2题,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这就是对思想内容的评价。这种题型或许是三类中最有可能考的,我们得花点力气看看它是如何答题的。
它的参考答案是:(叫一男生读AB,女生读C)
18     赞成孔子的观点。A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B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C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
答案这么长,那怎么办呢?
我们试着采用一种化难为易,化长为短的方法,看看能不能总结出一些规律,或者是答题的一种模式。我们从上往下看,看看出现的是哪些信息与要点?
大观点必须要有,现实是什么情况?怎么做?原因,为什么?(可以从两个角度去思考,一是外因,二是内因。)这样做的好处?
这是一种答案,还有一种就是赞成桀溺的,按这个步骤,依次填出的内容是:
2         现实是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外因,内因?
乱世。逃避,不能凭一己之力改变社会,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
         面对,社会动乱之时需要有志之士改变现状,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担当情怀。
3         这样做的好处。
明知不可为就干脆不为,减少不必要的时间与精力的浪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对自己对社会都有利。
人生总会遇到“不可为”的难题,我们应该有一种知难而上的精神,才有可能解决难题。倘若总是逃避,问题永远也解决不了。
按这个模式做题,是不是简单一点。下面我们看看浙江省给出的参考答案与我们得出来的是不是大致相同。(全班来齐读)
赞成桀溺的观点。A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B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C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
对于这种题型,我希望同学们要牢记,除了表明态度之外,它要你评价的是作者的观点,在答题时作者不能被忽视,否则你所谓的评价就毫无意义。分两步走答题:1、是作者观点。三个角度(现实是什么?怎么做?为什么?)2、你的评价。(这样做的好处。)
 
下面我们试着用这个方法,做做台州市期末卷的第二题。
四:练习检测
阅读《论语》中的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台州市期末卷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3                     你如何看待这种“苦乐观”?我先问一下,这种“苦乐观”的内容是什么?
从上面的两个答题步骤出发:
给大家4分钟时间。
一般来说,评价观点,有赞成与反对两种意见。我先来看看我们班反对这种“苦乐观”的有多少人,举一下手。
为什么要反对?
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没错,但前提是你这个观点应是正确的、积极的、辩证唯物的。不合主流的思想在考卷里出现往往比较危险。
所以从安全性考虑,举手赞成会比较保险。这一点跟上一题是有区别的,同学们应明白这里边的利害关系。
1    现实是什么?怎么做?为什么?(外因,2      内因)
在艰苦的条件下,要安贫乐道,乐以忘忧。因为富贵应取之有道,不能谋求不义之财,人应该有比物质更重要的精神的追求与寄托。
②  这样做的好处。
这样就能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坚守道义,坦然面对一切。
 
五:结束语
我希望这节课留下来的是这么一句话:
教学已轻轻地走了,思绪正悄悄地来。
祝大家高考成功!

[1]

·上一篇:海边城市地表水污染情况和清理方法
·下一篇: 我国高校科研廉政建设问题研究分析